留学生论文辅导

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合作研究

发表时间:2020-07-03 00:00











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合作研究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内 容 摘 要


    然后重点分析了主要有以及。最后提出了首先要,其次,再次最后,

   关键词:中国   俄罗斯   石油合作   SWOT模型   解决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overview of the china-russia oi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n analyzed the china-russia oil cooperation status quo analysis of the oi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carried on the SWOT model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a-russia oil cooperation mainly has faced difficulties in oil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China and Russia domestic factors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he Russian oil industry.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and the Russian oil in-depth cooperation, first of all, to expan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n w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bilateral oil cooperation mechanism, expand the oil cooperation again in the end, to promote the sco'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China   Russia   petroleum cooperation SWOT model bilateral relations

                       目   录


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7859 内 容 摘 要 2

HYPERLINK \l _Toc4262 ABSTRACT 2

HYPERLINK \l _Toc32288 绪论 5

HYPERLINK \l _Toc16224 二、中俄石油概况及发展战略对比 6

HYPERLINK \l _Toc23816 (一)中俄石油储备与开采对比 6

HYPERLINK \l _Toc9349 (二)中俄石油贸易对比 9

HYPERLINK \l _Toc24227 (三)中俄石油战略对比 9

HYPERLINK \l _Toc26809 三、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分析 12

HYPERLINK \l _Toc8852 (一)中俄石油合作 12

HYPERLINK \l _Toc10335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SWOT模型分析 15

HYPERLINK \l _Toc2516 四、中俄石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18

HYPERLINK \l _Toc9769 (一)中俄石油开发和运输面临困难 18

HYPERLINK \l _Toc898 (二)中俄国内因素的影响 18

HYPERLINK \l _Toc14106 (三)国际社会对俄国石油产业的影响 20

HYPERLINK \l _Toc20819 五、中国与俄国石油深入合作的对策 22

HYPERLINK \l _Toc23512 (一)扩大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2

HYPERLINK \l _Toc2093 (二)继续完善双边石油合作机制 22

HYPERLINK \l _Toc22836 (三)拓展石油领域合作 24

HYPERLINK \l _Toc30454 (四)推动上合组织全面发展 24

HYPERLINK \l _Toc29272 六、结论 25

HYPERLINK \l _Toc11435 参考文献 26


绪论


中俄两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交往历史。中国与俄罗斯的前身苏联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之间的交往一度非常密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的逐步对外开放,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成几何式增长。在众多矿产品贸易中,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往来是最为主要部分。这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位,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五位,石油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俄罗斯国土资源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俄罗斯最终常规可采资源量为361.9亿吨(包括凝析油)1。另一方面,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其国内对于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的相关数据,在2013年中国国内石油需求将继续增加,有望达到5.93亿吨,同比增长5%。2由于供求双方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中俄两国之间的石油贸易往来保持着非常强健的发展势头。因此研究中国与俄罗斯石油合作问题,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石油合作,通过也可以为中俄石油贸易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国内的研究情况主要有:余建华(2010)分析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石油政治和安全因素,阐析21世纪初国际油气竞争态势和各国不同类型的对外石油战略,研讨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走出去”战略和应对之策。王多云(2011),探讨了当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石油市场,以及更为积极地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进程时,美国因素对中国石油供应以及使用安全带来的影响。王多云(2012)从全球化、国际化的研究视角,探讨和梳理了中国和全球60余个油气资源国以及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油气消费国进行合作以及国际化经营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分析了全球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状况以及油气替代石油的国际合作问题,最后破解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油气资源问题的对策与路径。赵庆寺(2011)首先讨论了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石油安全进行了理论分析,世界石油安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次,探讨了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特别是探讨了中石油的国际战略的改革和调整,再一次,调查中石油国际合作的激励和约束,定位和策略;最后,分别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石油合作,东北亚石油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石油合作进行了彻底的调查。王多云,张秀英(2011)从经济全球化与石油全球化的一般理论入手,旨在探讨从竞争走向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这个国际油气资源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的市场基础及中国推进国际油气资源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国外研究现状方面主要有:恩道尔(2008)认为石油是中央和肥田之间长期合作。今天,世界上的石油在新的形势下,中欧之间继续扩大和深化在石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战略利益,并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在俄罗斯国内研究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很多专家、学者,包括斯塔尔宁,一天来更好地学习最为著名。日兹宁(20050不仅讨论了定义、内涵能源外交和政治和经济基础的能源外交也分析了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能源政治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家的角度,区域和全球关注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回顾和研究俄中能源贸易。

以上文献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涉及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从总体上来说,中文研究更多的还是侧重于从中国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一些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研究的著作还不是太多,尤其对于俄中两国石油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方面探讨的深度有待提高,本文从这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

中俄石油概况及发展战略对比

俄罗斯是石油出口大国,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因此中俄在石油储备和开采,以及石油发展战略上有诸多的不同,现对比如下:

(一)中俄石油储备与开采对比

从探明储量上来看,2014年,中国探明石油储量大约为69亿吨,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3.70亿吨,同比增长20.6%。而根据中国新华网2014年3月27日的报道,中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15.2亿吨,同比增加13%。其中陆地战77%,为11.7亿吨;海域占23%,为3.5亿吨。而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所占份额最大为49%,其次是东部和西部地区各占26%和25%。另外,据2014年的中国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的开采量为2.72464亿吨。

“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部长谢尔盖东斯科伊宣布,截至2014年1月1日,俄罗斯的C1类石油可采储量为178亿吨,C2类为102亿吨。”3俄罗斯每年出口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石油近2亿吨,最近三年来,俄罗斯能源出口增长了18%,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俄罗斯石油产量逐年增加,“2015年1月,俄罗斯燃料能源综合体中央调度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俄罗斯石油开采量(包括天然气冷凝液)为5.18亿吨,同比增长1.3%,原油加工量为2.66亿吨,同比增长3.5%。俄罗斯石油公司开采量最大,达到1.17亿吨,卢科伊公司(8462万吨)和THK-BP公司(7291万吨)分列二三位。”4

从上面两段数字可以看到,俄罗斯的石油储量比中国多很多,可以从图1看出两者的差别。

图1全球15大国石油储量一览。 数据来源:2013年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和CIA世界概况报告

   中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消费大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中国一直都很大。2014年中国9月份的表观石油需求达到4234万吨,同比增加7.4%,增长率创下15个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柴油表观需求同比上升4.7%至1446万吨,为2012年9月以来的最高增速。9月份国内柴油产量同比上升5.8%至1468万吨,总计出口23万吨,为201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在9月份进口了1万吨柴油,而去年同期的进口量为零。汽油表观需求继续保持上升态势,9月份同比大幅增加18.2%至870万吨,是2013年3月以来的最高增幅。燃料油表观需求在9月份同比下降5.4%至252万吨。进口大幅下降15.9%至122万吨,而出口同比下降11%至65万吨。净进口量为57万吨,同比下降20.8%。普氏能源资讯指出,中国燃料油需求下降的原因是地方炼厂逐渐放弃传统上使用进口直馏燃料油作为原料的裂解方法,而是更多地使用原油和沥青。

图2中国能源进口需求现状与前景 数据来源:2012年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和CIA世界概况报告

从图2可以看到,2013年,中国煤炭进口65.7%,次其实是石油,18.9%,天然气和谁能的需求量也带有一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会不断地增加,到2030年,煤炭的需求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天然气、谁能以及其他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居高不下。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9月份的成品油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了18.8%至247万吨,而出口量微增0.5%至215万吨。中国9月份净进口32万吨,比去年减少64%,但中国依然是成品油净进口国。

(二)中俄石油贸易对比

    中俄之间石油贸易的对比上看,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中国是石油的进口国,而俄罗斯是石油的出口国。由此,中俄之间在国际石油贸易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中国为的是从外面获得石油资源,以满足国内是经济发展需要,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非常的丰富,目的就是为了小外销售石油资源。在此关系上,就使得中俄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不一样的。见表1。

             表1中国2014年原油进出口数量和价格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大盘点,中国能源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大盘点


2014年中国进口308,374,104吨(3.08亿吨)原油,同比去年增加9.45%,是历年来最高的;其中向中国出口原油的主要国家依次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联邦、阿曼、伊拉克和伊朗等六个国家,占进口总量的68%。历年来,这个顺序变化比较小。表2说明中国从44个国家/地区进口原油的数量和比例。

    表2 2014年度各国向中国出口原油的数量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大盘点,中国能源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大盘点


2014年中国进口原油308,374,104吨,比2013年多进口308,374,104—281,952,206=26,421,898吨,增长9.4%,这是增长最多的一年。可以看到俄罗斯是中国进口石油的第三大国。

(三)中俄石油战略对比

由于上述的差异,使得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战略上是不一样的。

1、中国石油战略

1)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随着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都已经把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的目标。中国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中国实行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中国要以较少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潜力的挖掘。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持之以恒地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2)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洁净能源的发展,以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自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实施后,二氧化碳减排额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如不加以控制,在将来受到具体减排指标约束时,很多行业会大受冲击,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向排放量较小的国家购买排放权。《京都议定书》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的变革,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将是中国新世纪能源战略的主题。

3)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战略

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达到30%。面对即将到来的可再生能源时代,各国正在迅速前进。丹麦的风电已达到总发电量 的18%,而德国2002年风力发电已经占世界风力发电量的三分之一。法国计划在2025年风电达到发电总量的25%。中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资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中长期战略上应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2、俄罗斯石油战略

    俄罗斯实行“能源立国”战略。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主要表现在能源品种发展纲要中和石化工业发展规划中,如(2004—2010年石化工业发展规划》(2004年1月)、(2008~2013年石化工业发展规划》(2007年12月)、《关于建立国家石化工业园区》(2007年l2月)、(2030年前国家电力领域发展纲要》(1999年)、(2007~2015年电力领域发展措施计划》(2007年5月)和政府经济或工业总体发展战略文件。该规划共分三个实施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5年)是打基础阶段,即通过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为综合开发创造条件,具体评估、组建国家石油天然气集团、建立统一的国家油气资料数据库、跟踪监控、开发新的石油出口路线、进行勘探开发招标、积极发展海洋石油及相关行业等;第二阶段(2006~2010年)是加速开发阶段,即继续努力提高油气产量;第三阶段(2011—2015年)是巩固成果、稳定开采阶段,即通过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和吸引国内外投资。同时,通过油气开采带动石化工业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并扩大就业和保护生态环境。2011年3月根据“资源立国”战略,公布了《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部2011~2015年战略规划》。

三、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分析

    中俄石油的概况以及发展战略大不同,正好可以为两国石油合作提供了前提,两国石油合作的现状如下:

(一)中俄石油合作

1.总体情况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中俄在石油领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石油合作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现在,中俄石油合作主要是关于石油贸易,贸易逐年上升。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石油贸易合作,合作的主要方式是“石油贷款”模式。“石油贷款”是“中国”的外国石油贸易创新。中国有俄罗斯所需的现金。有需要中国在俄罗斯石油资源。俄罗斯石油出口对象可以蔓延到欧洲,和中国并减少对中东的依赖。这笔交易还增加中国的机会参与俄罗斯的石油储备的长期发展。两国从1993年开始对石油合作,经过十年多的时间,双方达成了一定的信任和理解。关于两国石油合作焦点主要集中在石油管线的铺设问题上。

长期以来,中国依赖于石油进口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石油探明储量126亿吨,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2.9%。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罗斯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4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15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25%。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资源的出口。

2.输油路线合作

早在1994年,俄罗斯石油企业就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议。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2010年正式投产,将在25年内总计向中国输送原油7亿吨,价值约1500亿美元。这条输油管线即“安大线”。就在中俄两国的协议即将正式生效时,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声称要放弃“安大线”,改修一条从东西伯利亚经远东地区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即“安纳线”。这一方案得到了日本的极大支持。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与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共同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5。俄罗斯决定让步,合作与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即“安娜线”,以促进合作,日本为俄罗斯提供了高额贷款的承诺。然而,俄罗斯建立“安娜线”意味着放弃中国市场。2003年2月,俄罗斯能源部长尤瑟夫主持会议,最后妥协的解决方案:“安大线”和“安娜线”两行成一行。在纳霍德卡安加尔斯克)的主要建设中国大庆的分支线,将优先考虑中国管道建设。2009年4月27日,俄罗斯举行了西伯利亚东部)太平洋俄罗斯境内的石油管道中国分支段的开幕式上,中国已经于5月18日,2009年,中国地区开幕式期间在中国。目前,俄罗斯境内部分已经建成,全部石油管道已经于2010年竣工。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网站6

3.“贷款换石油”合作

2009年初,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石油贷款”的协议。双方的协议,俄罗斯从2011年到2030年,通过管道向中国每年提供1500万吨的原油,即20年共有3亿吨的原油供应。俄罗斯石油公司每年提供900万吨石油,既可获得150亿美元贷款;俄罗斯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每年提供600万吨石油,获得100亿美元的贷款7。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明确双方应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中国还签署了一项新的协议一段25年,中国每年将增加一倍的原油供应3100万吨,俄罗斯将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20亿美元的贷款8。从长远来看,“石油贷款”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的能源安全,也可以改善该地区的应对国际能源复杂局面的能力。“石油贷款”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使双方能更合理地预测石油生产和需求。总之,“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模式作为双方能源合作的一种模式,在中俄石油合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长期合作的推进和实现。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SWOT模型分析


1.中俄石油合作优势与劣势

(1)优势方面

第一是政治历史优势。目前,中俄双方几乎是被四面包围,国际政治安全形势都比较严峻。美国基于其地缘政治考虑,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使美国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增加世界尤其是亚洲的控制。美国,例如,扩展到中亚、阿富汗军事作战等,加强在该地区的控制。与此同时,在东亚地区,美国与日本结盟,韩国加强合作,借助南海问题进入事务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两次北约东扩,逐渐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在国际舞台上政治空间的限制。这些行为在中国和俄罗斯急需创建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两国需要查看和处理双边问题从战略高度,相互信任的支持,共同努力,构建最有效的防御系统,共同抵御风险,形成一个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成为石油双方两国之间的合作。新中国成立之初,前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大型工业项目,完成新成立中国基础工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前苏联解体后,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签署以来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立一个“战略伙伴关系”,因为中俄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两国领导人在2005年7月正式宣布,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进,两国政府决定举办“国家年”活动,这有助于两国人民加深认识和了解。两国不仅是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和各种形式。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俄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习近平主席的莫斯科之行,标志着中俄两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开启了把双方的政治关系优势向务实合作成果转化的新篇章。中俄两国应抓住这次机遇,加强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双方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13—2016年)》中,规划了两国深化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以及预期目标。“中国旅游年”在俄罗斯已经揭开帷幕,中俄将在2014—2015年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这都为中俄开展良好合作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二是是地缘优势。中俄石油贸易合作虽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面临美日欧等石油消费大国的激烈竞争,进一步扩大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合作困难重重9,但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特别是与为确保石油安全不惜一切代价与中国竞争的日本相比10,中国在领土和地缘问题上将占尽优势。俄日领土问题由于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和日本对其北方领土的坚持长期无法解决。根据1956年《苏日联合声明》,双方签署和平条约后,苏联对日本北方四岛中的两个岛屿,虽然日本已经要求俄罗斯归还所有四个岛屿,然后谈论和平条约。日俄双方至今未能达成共识的原则问题。当天的第一个外交条约签署了一百五十周年,日本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新援日俄和先决条件,要求必须解决北方四岛和“其他北部地区”的归属问题,使日俄关系变得寒冷。和领土争端,中国和俄罗斯在2005年大歌剧院塔拉岛在有争议的边界点应界定和蒸发等,中俄政治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合作进行石油,面对日本的竞争,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俄日领土问题加重谈判筹码,分化日俄关系。中俄地缘相邻,两国石油合作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双方的风险和成本。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北非海运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距离,运费很高,也面临着复杂的政治风险和海盗的威胁,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主要是欧盟和美国,也面临巨大的运输费用和风险,以及两国接壤,无论是海运、铁路运输还是管道运输,都能减少运输风险与成本。

第三是经济互补优势。俄罗斯方面:首先是俄罗斯富饶的石油资源是中俄两国石油合作提供了必须的前提条件。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已探明储量866亿吨。2011年底,俄罗斯已探明石油储量已达到882亿桶,增长了1.85%11。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1028万桶。石油产量到2011年的每天1015万桶,较去年增长了1.2%。“石油经济”旁边有俄罗斯的明显特点,石油是一种重要的俄罗斯出口换取外汇,发展经济。目前,石油、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占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35%,包括超过18%的石油出口收入。因此,当国际油价近年来恢复增长,俄罗斯经济最重要的动机。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以推动经济增长也从单一欧洲市场为主要方向,一步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在亚洲。在俄罗斯的“双头鹰”政策的指导下,注意兼顾,俄罗斯石油出口多元化,积极推动确保安全的石油出口,将逐步增加石油产量在东北亚国家,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自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和稳定的出口市场。中国:中国日益增长的对促进石油合作的需求。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继续增长,但进口渠道太单一了。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的石油产量每天407.7万桶,到2011年的每天409万桶,增长了0.3%12。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同时增加,但消费远远高于输出,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因此,中俄石油合作有利于中国开拓稳定安全的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资源的供给安全。可以看出,中俄石油合作是双方共同经济利益的需求,是有利于双方长远利益的合作。

(2)劣势方面

中俄之间石油合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就是俄罗斯掌握着世界的较大部分的石油资源,而中国又是石油资源的急需的国家。因此,在双方之间的合作上,会导致主动权的不对等,中国对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依赖性大,在获得主动权上会受到俄罗斯的影响。此外,中俄是邻国,在实际的合作上,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不会是那么真诚的,因为相互之间都是不希望对方太过于强调,这就会威胁到自己。因此,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上也是如此。

2.中俄石油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有诸多的机遇,主要的有:

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提供市场的需求。中国将需要更多的俄罗斯的石油资源;

二是中俄之间政治互信的加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俄之间的政治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这将推动双方的贸易发展,促进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

三是国际油价的稳定,将减少国际油价的波动,将利于中俄之间石油合作的稳定发展,否则就会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而影响双方的石油合作,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

当然,除了上述的机遇外,也有一些挑战,主要的挑战有恐怖主义的威胁,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这些恐怖主义将影响到一些石油开采、运输的安全。


中俄石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中俄石油合作存在很多互补性,合作的状况良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中俄石油开发和运输面临困难

俄铁路公司向中国出口石油运输能力有限,限制了中俄石油贸易的扩大。俄边境口岸货物周转能力不足,大幅度提高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俄罗斯通过趋势图斯克基(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外部贝加尔湖(ajinshike -俄罗斯刘德亮)港口石油出口到中国。但是这两个港口的货物流量不能满足俄罗斯石油出口到中国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石油出口税和铁路货运的热情太高影响俄罗斯石油公司出口石油。自从尤科斯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改善石油出口税,所以俄罗斯出口石油收入低于国内市场,石油公司出口热情不断受挫。自2月1日,2010年6月1日,2011年,俄罗斯人先后五次提高出口石油税:第一次提高到每吨41.6美元;第二次,即2011年8月3日提高到每吨69.9美元;12月1日,提高到101美元;2011年4月1日,提高到每吨大约102美元;6月1日起每吨136.2美元13

(二)中俄国内因素的影响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在俄境内的表现,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降低了中国的信誉度。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远东移民潮,在俄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成为双方的敏感话题。

另外,俄罗斯正处于转型期,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尤其是外贸方面的法规缺乏连续性。具体表现在,对外商的管理自1992年以来经常变动,使外商无所适从,而且外资企业还要承担多种赋税,达二十几种之多,甚至占到所得利润的80%左右。

目前俄罗斯政局越来越稳定,政治经济环境也在逐渐转好,处于俄罗斯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俄罗斯不断的加快引入外资的步伐。但由于俄罗斯自身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国投资者而言,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仍然不够理想,投资的风险仍较大。

第一,利益集团的争夺从90年代至今,俄罗斯一直伴随着制度变迁,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中,利益集团活跃在工业、金融和社会大众媒体等领域深入影响俄罗斯的转型。首先,利益集团领导俄罗斯政治决策,使国内政治有很强的政治团体。石油公司由联邦权力不断进化的私有化、俄罗斯私有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寡头,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主导,对俄罗斯的政治决策有不同的影响。各种利益集团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方向。第二,在中俄石油合作的利益集团。两国在能源外交,经常可以看到俄罗斯利益的图。他们在能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配合政策在俄罗斯和中国石油能源外交的过程中,为维护和实现集团利益,干预和影响政府的决定和判断,并采取各种方法的影响外交决策机构。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已经直接影响中俄石油合作。因此,在中俄石油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不应低估俄罗斯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俄罗斯的寡头政治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俄罗斯政府决定。各利益集团的争夺很可能成为中俄石油合作的制约因素。

第二,俄罗斯政策不连惯。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如《矿产资源法》、《产品分成协议法》等等。但俄罗斯的国内法律、法规还不完美,不完整,缺乏连续性,这使得俄罗斯市场管理混乱。其十多年,管理制度不断的变化使外国投资者。和俄罗斯的外国投资规定的各种税收,多达20种,甚至多达80%的利润14,投资者感到更大的压力。国内,不健全的立法和监督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地管理市场主体行为。这是不利于外国投资的安全。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并不理想,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第二,俄罗斯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国内油田设立了很多障碍,限制外国资本投资。俄罗斯的能源政策是非常稳定的,不连贯的,频繁的变化,弹性太大,缺乏系统性,严重打击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在俄罗斯投资,必须在其投资行为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可行性,对中俄石油合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第三,俄罗斯更重视欧洲市场。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争夺里海,稳定西欧,突破北美,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清楚俄罗斯的能源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策略。因此可以看出,在一些自身的因素,如经济发展和外交政策,俄罗斯仍在欧洲第一能源市场,传统的,当然,这也是俄罗斯的能源市场。在稳定后的西欧市场新市场发展,所以中国只能占据一个小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尽管俄罗斯政府通过波罗的海管道系统的实现和特纳行政府决议,显示,俄罗斯政府高度重视对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欧洲和东北亚两大区域。但是,国内许多专家和头部可以赚取外汇收入尽快,为了国家利益,更多的技术发展在波罗的海管道系统。此外,与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等国近年来石油管道,价格控制等问题,冲突,阻碍俄罗斯石油工业的顺利发展项目。相较于对欧洲市场而对中国市场的轻视,给中国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增加了困难。

第四,俄罗斯长期存在“中国威胁论”。 虽然中俄关系是好的,但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有一定的市场。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新兴国家也“挑战”。俄罗斯担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然后担心中国的崛起和美国之后,日本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在俄罗斯,俄罗斯国内很多人担心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将更加促进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增强将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其次,由于迁移远东自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已经表示担忧和恐惧,“中国威胁论”,“人口膨胀理论”在俄罗斯也逐渐繁荣起来。俄国国内长期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给中俄石油合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三)国际社会对俄国石油产业的影响

目前,石油作为常规能源仍然是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战略资源,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石油,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角度说,中亚、俄罗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区域,两个主要石油消费区域,未来的世界石油资源竞争的一个重要热点,这只是打开石油市场吸引了许多竞争对手15,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东亚国家之间的更多关注。美国和欧洲复杂多边政治和经济关系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主要困难和障碍。在俄罗斯经贸关系方面,尽管中国和美国和俄罗斯的贸易总额并不大,但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利益更广泛、更决定性的作用16。在俄罗斯,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比中俄关系,俄美经典贸易合作更有利于减少其巨额债务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是“因为俄罗斯外交显示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状况。俄关系、双边合作并不能完全弥补俄罗斯挤出造成的巨大损失”。在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方面,欧洲能源作为俄罗斯的传统出口市场,巨大的俄罗斯的能源需求,俄罗斯的经济在对外经济关系,为仅次于美国品牌。根据2000年的“俄罗斯联邦的外交政策,”普京决定“将同欧盟的关系在整个外交关系优先”。因此,中俄关系中参杂着美欧因素,从两国对外关系的战略层面上看,中俄关系在双边的对外关系中均不占主要地位,中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美俄、美中关系17

日、韩是中俄石油贸易合作在东北亚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亚洲部分。在这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占领该地区能源需求(主要是指石油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第二、第三和第六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03年,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石油进口量达到4.97亿吨,占亚太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57.6%和22%的世界石油贸易。外部能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几乎100%依赖进口石油消费18。在21世纪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东北亚能源需求不足,并严重依赖中东局势持续动荡,海上石油运输必须方法包括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漫长的海上通道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所以今年,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石油进口渠道,俄罗斯首次成为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伙伴。目前,东北亚国家周围的俄罗斯石油内斗都是两国之间。由于担心国际石油供应暂时中断或短缺和价格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中国和日本都使出浑身解数,以实现其石油进口渠道,尤其是日本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在新形势下的情绪是最紧迫的。在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进攻和增加能源合作“世界寻找石油”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不遗余力地中间的产油国和亚洲石油进口国调解,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远东,争取“安娜”,日本对俄罗斯承诺近20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日本提供巨额资金的前提是,在管道建设过程中俄方要优先照顾日本利益,而不是“其他国家”。


中国与俄国石油深入合作的对策

  既然中俄石油合作存在那么多的问题,就需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只有采取正确的决策,中俄两国的石油合作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扩大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继续巩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会晤机制,解决两国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在各个领域里的互信合作19。二是加强非官方外交,要特别重视民间外交的作用,要做俄罗斯各阶层人士的工作,可由国家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带头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交流论坛机制,让俄方各界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扩大两国互信的民众基础。三是加强对俄宣传工作,多渠道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和对俄政策,以增加信任,消除疑虑。就石油领域的合作而言,两国在经济方面的互补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认为向中国出口大量石油会单方面削弱俄罗斯而加强中国的话,那么这种互补性只是理论上的,只有在“中国威胁论”没有市场,中俄双方相互信任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现实可能,也才能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最有力的契合点和增长点。

(二)继续完善双边石油合作机制

建立中俄能源战略对话机制,增强俄方对扩大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认同和信任。俄罗斯为代表的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国际合作,综合平衡,谨慎的态度体现了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实用主义原则20。因此,中国在与俄罗斯的石油和其他能源的合作,应该寻求没有优先级和排斥,寻求平等互利的原则。俄罗斯和欧盟之间通过良好的供参考能源战略对话机制,促进能源合作的经验,中国也应该与莫斯科对话机制,建立良好的能源合作应该建立在相互协商制定长期的石油合作计划,使它成为中俄石油合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当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转变,积极推动中俄石油合作机制建设,以促进中俄石油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西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三个石油资源区,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资源综合开发是不可能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的方法,利用地理优势,以及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源丰富,中国与俄罗斯合作,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获得科学、合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全面的规划和发展21。只有在两国之间的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共同努力,只有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要不断拓展中俄石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使双方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变为重要的战略伙伴,石油合作方向从一般贸易逐步转变为相互投资,加强各个环节和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中俄石油合作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中俄石油合作主要是中下游合作,即石油管道和石油销售等。控制上游资源的俄罗斯完全交给国家,一旦双方发生纠纷,中俄石油合作可以完全瘫痪,行动和控制将完全的在俄罗斯,这对中国不好。中俄石油合作应该全面转型,中下游的发展、全面合作22。上游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发展,中国应积极参与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领域获得一定的倡议,虽然无法摆脱俄罗斯石油合作项目的控制地位,中国很难实现合资企业处于控股地位,但是,毕竟,中国的上游石油开发区有说,俄罗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中国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上游领域的石油供应,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俄石油合作很好。此外,在中俄石油合作中,俄罗斯政府不只着眼于上游的石油资源的开发,而且也在积极争取下游销售市场。

因此,俄罗斯也参与到下游市场的开发与经营,这使得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密切联系市场有利于增加市场对中国对俄罗斯的依赖,俄罗斯的调动积极性,这有助于中俄石油合作的不足和稳定,促进整个中国和俄罗斯石油合作。但是现在,中国企业真正进入俄国上游地区是非常困难的,也有一些风险。但是考虑到俄罗斯的资金缺乏的现实,中俄石油合作应该最有可能仍然在石油领域的贸易。但从长远来看,致力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的发展并非完全不可能放手的上游地区。2013年2月17日,前俄罗斯副总理、现任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启动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在此期间,谢钦主动提出了针对上游的合作意向,这为中俄石油实现全面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中国应利用地理优势,前期做出一定的让步努力争取到俄罗斯更多的勘探开发项目,在起步阶段联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虽然它们技术比较落后、经验也比较不足,但它们具有丰富的信息渠道,而且它们熟悉作业环境。同时,在缺乏国际经验的情况下,中方也可以联合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投标或者组队施工。这有利于分散风险获得利润,而且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积累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的运作经验,加强自身竞争实力。

(三)拓展石油领域合作

继续通过铁路或者海运扩大油气直接进口的同时,扩大对俄罗斯石油领域的直接投资,开展对俄油气资源勘察、投资开采活动。需要投资在未来10年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近3000亿美元,扩大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是俄罗斯解决自筹资金短缺的方法之一23。因此,俄罗斯希望合作伙伴不仅只是购买石油,但也发现石油和采矿。中国提高中俄石油合作的水平需要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直接参与投资和发展。在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设置全资公司,或参股、购并俄罗斯石油企业,也可以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或其它跨国石油公司联合投资开发,多条腿走路24

(四)推动上合组织全面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组织,开始是国际安全合作性质的组织,但是随着合作组织的发展,其逐渐超出之前的定位,成为区域内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上合组织的发展,推动区域内的经贸关系发展,对于推进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的合作,将是非常有利的。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发展,将推进中俄之前政治的进一步加强,推动中俄之间的经贸发展,从而密切中俄之间的经济关系。此外,上合组织所在的区域,也是石油资源的重要之地,特别是中亚五国。加强上合组织,推动区域内石油资源的多方面的参加的合作,特别是输油管道的建设上的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合作等等。

六、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战略地位在逐渐上升。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对世界石油资源的需要进一步加剧,使其对国际的石油资源有非常大的依赖。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非常的丰富,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因此,中俄之间石油资源的合作是有非常大的互补性关系的。因此。加强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是必然的选择。本文分析了中俄石油概况及发展战略,对比了双方之间在石油储备与开采、石油贸易、石油战略等方面的不同;进而阐述了中俄石油合作现状,包括中俄石油合作概况,如输油路线合作等,并以SWOT分析中俄石油合作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俄石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如石油合作发展趋势不平衡、石油开发和运输面临困难、俄国国内因素影响、美国等国对俄国影响等,最后是对中俄石油深入合作的对策思考,如扩大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完善双边石油合作机制、拓展石油领域合作、健全石油合作法律模式建构以及推动上合组织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潜力巨大,潜力无限,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可以在双方的协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推进双方的进一步的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岳、许勤华主编:《中国石油国际合作报告》,时事出版社,2011年

[2]董秀丽:《世界石油战略与石油外交:总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3]黄进著:《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贾文瑞等著:《21世纪中国石油、环境与石油工业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

[5]卡·托卡耶夫著,赛力克·那雷索夫译:《俄国:从中亚到世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6]斯·日兹宁,强晓云,史亚军等译:《国际石油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孙壮志:《中亚五国对外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8]努·扎尔巴耶夫著,赛力克·那雷索夫译:《前进中的俄国》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9]倪建民:《国家石油安全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王多云著:《中国石油安全中的美国因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王多云,张秀英:《中国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现实与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2]薛力等著:《中国石油外交与国际石油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徐小杰:《新世纪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4]余建华等著:《世界石油政治与中国国际石油合作》,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

[15]杨雷:《俄哈关系评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16]张抗等:《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地质出版社,2002年

[17]赵庆寺著:《国际合作与中国石油外交》,法律出版社,2012年

[18]冯连勇,沈剑锋:俄国的石油地位与中国和俄国油气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三期

[19]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陆上石油安全大通道建设,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2007年5月第16卷第3期

[20]苗笋:中国和俄国油气资源合作的优势、挑战及应对措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第9期

[21]门洪华:确保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意义,太平洋学报,2005年1月

[22] Щелкачев В.Н.,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 мировая нефтедобыча»,М. 2002

[23]Адмидин А.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со странами Северно-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М. 1999.

[24]Байков Н.М., Топливн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2000, №8, С. 61-66.

[25]Лебуева Т.Я., «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инвестиций в нефтегазовую отрасль России», М., 2001.